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 市場通脹壓力漸起
自2021年以來,我國農產品、金屬、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,尤其是鋁、鋼材、銅、化學原料、黑色金屬等原材料。
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,3月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4.4%,環比上漲1.6%。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,從環比看,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,PPI(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)上漲1.6%,漲幅比上月擴大0.8個百分點。調查的40個工業行業中,價格上漲的有30個,上漲面達75%。
問題一: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,會不會造成通脹壓力?
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,從目前的價格行情來看,未來會造成一定的通脹壓力。
我們都知道,通貨膨脹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國內主要商品的物價普遍、持續、不可逆的上漲。
那么大宗商品,作為全行業的基礎原材料,其價格的上漲,一定程度上會傳導之下游終端制造業的原料成本上升,那么就會導致主要商品的物價的上漲。所以就造成了通貨膨脹。
例如,由于銅,鍍鋅,彩涂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,導致TCL,格力,三星等各大家電價格上漲10-15%。由于紙漿,瓦楞紙等材料價格的上漲,導致了生活用紙,辦公用紙價格上漲10%。由于銅,多晶硅,塑料薄膜等價格的上漲,導致了芯片的短缺,使得汽車制造業停減產,液晶顯示屏缺貨,價格上漲等。由于聚酯等價格的上漲,可口可樂也宣布漲價,等等。就連跟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不相關的汽車商業保險,亦在二季度起始,開始逐步漲價,當然這個邏輯主要是汽車行業利潤縮減,附加服務等多方面漲價“救市”。
如此種種,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上漲,未來一定是會造成一定的通脹壓力的。
問題二: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背后原因事什么?
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。
首先有兩個公式,價格等于供應/需求,還有一個價格等于貨幣/商品。
首先,因為2020年疫情的爆發,全球活動大停擺,消費停滯情況下,物價也跟著重跌。隨后當疫苗在世界各國普及,大家生活回到正軌,原有的消費需求恢復如常,需求的增加亦將帶動物價的上漲。此外,因為疫情導致許多企業倒閉或是延遲擴產計劃,在產品供給的減少無法滿足暴增的需求,供需失衡再次刺激物價上漲。加之,為了促進消費市場復蘇,全球大放水時代來臨,各國寬松的貨幣政策,再給大宗市場注入新鮮上漲動力。最終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均出現大幅上漲。
以中國為例,據生意社大宗商品價格指數BPI顯示,2020年國內市場疫情控制之后,全國市場復蘇開始,即從2020年4月初至今,5月13日大宗商品價格指數BPI為1069點,創下周期內的歷史新高,較2016年02月03日最低點660點上漲了61.97%。(注:周期指2011-12-01至今)且多數產品創下10年或歷史新高價格。
而這些產品同比翻了不止一倍,據生意社價格監測,2021年第18周(5.3-5.7)大宗58價格漲跌榜中環比上升的商品共40種,集中在能源板塊(共8種)和有色板塊(共8種),漲幅在5%以上的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板塊;漲幅前3的商品分別為DOP(7.41%)、動力煤(6.81%)、鐵礦石(澳)(6.14%)。
所以,最簡單的理由,就是
1,全球貨幣政策寬松下,貨幣大幅增加,價格上漲;
2,市場供應減少(原料價格上漲,成本壓力驟升,制造業減產,產出縮減),以及消費需求大幅回升,價格上漲。




